本報北京4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孟佩佩)“怎么讓青年學生理解黨史學習教育中的深層問題”“大數據算法讓我們在短視頻平臺很難刷到黨史學習教育相關內容”“高校有哪些方式可以生動講述黨史”……今天下午,在“百年大黨的‘青春密碼’”理論研討會上,針對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高校學生代表提出的問題,與會專家和嘉賓一一進行了解答。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青年報社和北京大學黨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旨在立體解讀中國共產黨何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不改初心。會議得到了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和中青校媒的支持。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會長石仲泉指出,百年大黨的“青春密碼”是多維的、全方位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內涵也很豐富,需要開展多視角、寬領域的研究。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辛向陽表示,解讀“青春密碼”,首先要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進行的艱辛理論探索及其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實踐過程,這份“艱辛”讓中國共產黨不斷保持活力和初心。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辛鳴認為,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的背后有著眾多深邃密碼和“獨門法寶”,最根本、最深刻的是信仰與理想。
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劉榮剛看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培育形成的百余種革命精神構成黨的革命精神譜系,是帶領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的永不過時的精神力量、前進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楊增崠提出,用“大歷史觀”來看待中國發展和現代化道路,有利于堅定“四個自信”,能引導大家對黨和青年的關系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認為,百年歷程僅是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要保持不懈前進、走在時代前列,青春中國需要青年力量,未來之路還需要胸懷抱負的青年不斷投入建設事業。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崢嶸歲月,青年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北京大學黨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宇文利表示,青年參與歷史,也創造歷史,新時代青年更應該學好黨史,從黨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
團中央青運史檔案館館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運史學科首席專家胡獻忠指出,不斷深入了解黨史才能真正了解團史,共青團既要以實際行動做好黨的青年工作,還要善于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黨史故事。
最近,主旋律電視劇《覺醒年代》讓眾多年輕人“上頭”,其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表示,從北大紅樓到南湖紅船,把北京大學作為敘事平臺,是希望通過全景式展現革命青年的艱辛探索,揭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當代青年處在社會主義蓬勃發展時期,回視青年先哲,更能感同身受。
走入青年心中,也要將解讀出的“青春密碼”注入青年心中。多名與會嘉賓認為,充分利用多種新媒體手段開展高校思政工作,是當下切實可行的、貼近青年的主要方式。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于成文說,要積極適應青年學習規律,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藍曉霞指出,要加強網絡育人,通過線上線下講故事的形式引導青年主動思考。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毛赟美認為,要加強價值導向,利用新媒體增加互動性,并要注重情感傳播,才能創作更多“爆款”。
專家們認為:大學思政教師講黨史,能夠培養青年學生的深層次理論思維。高校也要注重生產原創、鮮活的內容,并利用新媒體將優質黨史內容推送給青年。同時,要注意“用青年聽得懂的話”開展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這也是當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