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回想起榮獲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時的場景,秦文貴依然歷歷在目。
當時,36歲的他是青海石油管理局高級工程師。
如今,花甲之年的他,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華油集團黨委書記。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授予中國14至40周歲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
來自石油一線的小伙子獲得中國青年最高榮譽
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者只有5人,來自石油一線的青年秦文貴便是其中之一。
1982年,從華東石油學院石油鉆井工程專業畢業的秦文貴,來到地處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石油管理局鉆井工程處工作。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荒漠戈壁,一干就是15年。
為了多出油,出好油,縮小青海油田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在這片蘊藏著石油的土地上,秦文貴毫無保留地揮灑汗水和青春,相繼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作出了突出貢獻。
青海油田自然環境惡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剛到油田,還是個小伙子的秦文貴沒能躲得過環境的考驗。幾乎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流鼻血、嘴唇干裂……
然而,真正的考驗并不只這些。面對石油“戰場”種種挑戰,掌握了扎實石油鉆進理論知識的他,絲毫不敢“輕敵”。
掃鉆臺、擦機器、打吊鉗、收工具……作為一名基層鉆工,秦文貴讓一切歸零,對待每個細節都謹慎細致,堅持每天努力鉆研業務。
鉆井隊工作特殊,只要一開鉆,就不能停工,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都需要24小時看守井臺堅守崗位,直至鉆出石油。
“鉆頭啃巖石。工作的對象是硬的,工作精神也必須是硬的。”秦文貴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青海油田人的精神,也是中國石油人的精神。
1983年,剛工作不久的秦文貴遇上油田一處鉆井突發強烈井噴。
情況緊急。當時,隊長不顧個人安危,帶領鉆工們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沖向井口,拆換被堵的管線。
那一幕深深震撼著秦文貴,也給了他以后在工作中攻克難關更大的勇氣和決心。
拆換管線只是暫時的,要徹底解除危險,必須把重晶石粉混拌在泥漿中提高泥漿密度再泵入井內。沒有運輸工具,50斤一袋的重晶石粉需要人力肩扛手提。這些石油人夜以繼日地工作,最終保住了油井。
在石油“戰場”,秦文貴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
1995年,秦文貴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簡化技術套管程序研究。經過半年的苦心鉆研,他和課題組完成了可行性論證,并成功打出了4口深開發井,節約綜合鉆井成本近700萬元。
然而過程有多艱辛,挑戰有多大,或許只有秦文貴自己知道。正是那段時間,34歲的秦文貴一頭黑發竟花白了。
在之后工作中,秦文貴依然時刻保持著石油人的戰斗精神。
他積極探索固井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基本消滅了小鉆具通井事故的發生,僅這一項全年節約數十萬元;他精心設計推廣雙級固井和7寸尾管完井技術,通過兩口深開發井的試驗應用,每口井節約成本30余萬元;他優化改進井身結構,縮小井眼,巖石破碎量降低一半,不僅提高了鉆井速度,還大大降低了成本。
他研制出可移式鉆機水泥條形基礎,不僅搬運、安裝簡單迅速,還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節約5萬多元;他采用“本塞糾正,對準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處理了獅32井的深層套管斷裂事故,為國家避免了重大損失。秦文貴組織研究和推廣、運用的科技項目有10多項,大幅度提高了鉆井速度,使2個月打成一口井的夢想變成現實。
面對取得的一個接一個成績,秦文貴說,在井隊上干,從技術員到工程師,自己是出了一些力,但還是靠大家,“打井不是靠一個人的”。
“我們都是來自最基層的青年”
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分別是:青海石油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秦文貴,上海液壓泵廠工人李斌,山西省柳林縣薛村鄉王莊村農民劉笑,南京軍區上海警備區某部八連班長公舉東,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小學教師宋芳蓉。他們中,年紀最大的37歲,最小的僅24歲,全部為中共黨員。
這些獲得殊榮的青年,全部來自各行各業最基層,他們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鉆一行,為當時乃至現在的青年,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標桿作用。
出生在貧困農家的宋芳蓉,初中畢業就被選拔到海拔1800多米的頂坪單人教學點當代課教師,那一年,她剛滿15歲。在頂坪教學點,年輕的她為大山里的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空。從4歲半的幼兒到13歲的少年,從生活到學習,宋芳蓉既當老師又當保育員。
為了讓更多孩子有學上,1994年,宋芳蓉的“單人學校”遷到了黃糧坪,把頂坪、栗子坪、黃糧坪三個坪的孩子集中到一起上課,學校取名三坪小學。
學生人數由十幾個增加到30多個,可是許多學生交不起學費,買不起課本。為了不讓孩子們失學,宋芳蓉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貼補困難學生,自己的日子卻常常捉襟見肘。
同樣出生在貧困農家的劉笑,曾因身體殘疾與大學無緣。16歲到22歲,人生最美好的時代,他一次次嘗試尋找自己人生的航向,寫作投稿200余次,被拒;養雞,遇上瘟疫,血本無歸;養豬、養兔,天旱缺草料不得不止于半途;種蘑菇、栽天麻,缺少技術再次失敗……一次次碰壁,他卻毫不氣餒,反而認真總結經驗,更加腳踏實地,把目光放在腳下的黃河沙灘,自學技術種植西瓜。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自學相關知識,23歲這一年,劉笑的辛苦付出終于得到回報。經過不懈努力,深耕西瓜種植領域,很快他就成了鎮里的西瓜專業戶,從此,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奮斗之路。
1992年年底,公舉東放棄拿著數百元工資的國家干部身份,選擇以大學畢業生身份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每月只拿幾十元津貼的士兵。作為“好八連”歷史上第一位大學生士兵,他從入伍之初就嚴格要求自己,在團骨干集訓結業考核中奪得六項第一。
走上班長崗位的公舉東,立志讓全班戰士都成為“政治思想強,軍事技術精,作風紀律嚴,完成任務好”的優秀士兵。他還在生活、工作中時時處處為大家送去溫暖。戰士住院,他去陪床;戰士考學,他給輔導;戰士家中受災,他悄悄寄去自己的津貼費。
公舉東帶領戰友繼承“好八連”傳統,接力承擔“好八連”常年照顧的南京路30個孤寡老人。他還將自己榮立一等功所得的獎勵2500元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和共建點的孤寡老人。
能和來自不同行業的優秀青年共同獲得此項榮譽,秦文貴覺得,這對自己也是個很好的提升和激勵。
那一天,得知自己獲得這一榮譽時,秦文貴正從鉆井上下來,滿身是土。
當時秦文貴所在的油田位置,距離要去的局機關有500多公里,到了機關秦文貴才得到自己獲獎的準確消息,要到北京去報到、開會。
“那一幕我永遠不會忘記”
1997年五四前夕,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秦文貴等5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并號召全國青年向他們學習。
在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交流中,秦文貴回憶起多年前獲獎時的光榮時刻。
“在團中央辦公大樓7層會議室,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李克強等書記處領導親自把獎章掛在我們胸前,并給予親切激勵,場面簡樸又莊重。”多年后,回憶起這一幕,秦文貴激動之情依然溢于言表,“那一幕我永遠不會忘記”。
“記得在頒獎時,李克強同志講全國有兩億多青年,此次只有你們5位同志獲得此榮譽,你們一定要珍惜榮譽,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團中央和全國青聯將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作為授予中國青年的最高榮譽,我作為5位獲獎者之一,備感榮幸自豪。”秦文貴坦言,這同時也讓他深切感到榮譽分量之重,壓力之大。
秦文貴清晰記得,頒獎當天下午,在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李克強帶領下,5位獲獎者前往中南海接受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及政治局常委胡錦濤同志的接見。“當時領導人逐一了解每位獲獎者的情況,大約半小時后,江澤民同志與我們合影留念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之后,由胡錦濤同志主持,在中南海的一個會議室召開了座談會,會上,胡錦濤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
1997年5月,團中央、中宣部組織巡回報告,在北京、上海都受到廣大青年和學生的歡迎,反響較好。電視、報紙報道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的事跡,秦文貴也收到了來自全國不少省市青年的來信。這些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也成為當時全國青年心中的榜樣“愛豆”。
后來,秦文貴回到母校作報告,不少學生聽了他的報告,“在油田能夠干出一番事業來”,深受鼓舞,畢業后選擇到油田去工作。有的直接跟他說,“畢業了,我們都想到油田去,就去你那兒”。秦文貴回憶,學生們對石油工作的向往,對于當時已經在油田工作多年的他來說,也是一番激勵。
獲獎后,秦文貴有機會與更多更優秀的青年接觸,“深感自己作的貢獻微不足道,在那些優秀同志身上有許許多多需要我去學習的優點”。他表示,獲獎對自己最大的影響就是,深切感受到自己還差很多。“每當我想起或者看到這個獎章時,我都在想,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奮斗奮斗再奮斗”。
多年來,秦文貴的生活、工作也與國家的發展一樣變化很大,但始終不變的是對榮譽的珍惜和敬畏。
近24年來,秦文貴陸續獲得不少國家級榮譽。對于每份榮譽,他都格外珍惜,但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對他來說,有著更獨特的意義。
獲得這項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后不久,秦文貴就被派到美國學習,后來因工作需要又輾轉多個崗位,但是無論在哪兒,他都始終保持著青春之活力和干事創業之激情。
“每當工作上遇到大的困難,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當初在柴達木盆地迎著刺骨寒風、頂著零下三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夜以繼日奮戰海拔3000多米井場時的情境。”這樣的苦吃得下,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秦文貴感慨,信心的確是比黃金更重要,這個信心也正是他的初心,“用自己的汗水和才智干好本職工作,奉獻在自己的崗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陳鳳莉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